全省首家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德阳成立

作者:德阳日报  时间:2012-10-18  来源:系统管理员  次浏览 字号:[ ]

 

    昨(17)日上午,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在我市隆重举行。至此,由省科技厅批准成立的全省首家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落户我市。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省科技厅厅长彭宇行,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李虹、李光宪,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向成一行赴我市出席会议。市委书记李向志,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新有,市委副书记丁成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宏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玉华,副市长钱书模,市政协副主席巫建平出席会议。丁成明主持会议。
    会上,谢和平、李向志为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授牌,李光宪与陈新有代表校、市双方,签署《四川大学、德阳市人民政府共建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协议书》。彭宇行、李虹、刘宏葆分别为四川省技术转移(德阳)中心、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德阳分中心、德阳市技术转移中心授牌。年产3000吨高性能低成本磷酸铁锂生产线及年产1亿安时动力自行车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线建设工程等6个项目,聚醚醚酮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等7个项目在会上签约。
    谢和平在讲话中介绍了四川大学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大力加强校企协同创新,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情况。他说,四川大学与德阳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灾后重建等方面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合作。近年来,四川大学与德阳签订科技合作项目120余项,合同金额2000余万元。此次会议上签订的13个项目合同金额达1.1亿元,带动企业投资8亿余元。谢和平表示,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揭开了双方全方位、深层次合作的新篇章。作为川大科技成果进入产业化的示范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将围绕德阳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新模式,建立以服务需求和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评价和服务体系,在充分发挥川大科技和人才优势的基础上,为德阳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支撑,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彭宇行充分肯定了我市近年来紧扣科学发展主题,通过建立、健全科技政策体系等多项措施,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校市合作、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希望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面向前沿、特色、优势产业需求,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围绕德阳的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成为联系高校、科研院所、金融、企业合作的纽带,在服务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创造出更好的经验。省科技厅将进一步加强指导,在政策、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李向志在讲话中说,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把“产学研”结合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积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全方位合作,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李向志说,多年来,德阳与四川大学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精细化工、城市规划、人才培养、灾后重建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去年10月,德阳与四川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年6月,四川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德阳校区正式成立。
    李向志表示,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省技术转移(德阳)中心、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德阳分中心和德阳市技术转移中心的分别成立,标志着我市与四川大学的战略合作进入了全方位、多领域、制度化的崭新阶段,标志着政府、企业、院校协同创新的格局正加速形成。同时,四川大学与我市有关企业签订了13个合作项目,这对于充分发挥地方产业资源优势和高校人才科技优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李向志指出,下一步,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着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端平台。要积极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着力构建政府、企业、院校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要切实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能力,着力构建高效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科技的功能,着力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体系。要进一步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钱书模总结了我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结合等工作以及校市对接签约项目情况,部署下一步有关工作。

lll